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北大新世纪邹城实验学校举行“多彩非遗进校园 传统文化润心田”主题活动。
非遗体验
阴阳板
阴阳板,俗称“打阴阳”,最早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邹城市后八里沟村一带广泛流传,是一种民间祭祀求雨舞蹈,最初由官府和商人进行组织,后来百姓自发举行。以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为理论根源,集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体现了鲁南一带农耕民族的神灵崇拜、祭祀文化以及当地人们特有的艺术审美。
2006年12月30日,阴阳板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5月24日,阴阳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Ⅲ-136。
唢呐
唢呐,中国双簧木管乐器。早在公元3世纪,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使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
2006年5月,“唢呐艺术”国务院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邹鲁礼乐
“邹鲁礼乐”为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在儒家文化核心区域的孟子故里——邹城市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对邹鲁地区保存较为完备的礼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陆续复原了束脩礼、成人礼、乡射礼、乡饮酒礼、释奠礼等的重要礼仪与乐章,复制了最具代表性的20余件乐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原生态展演和活态传承,以期达到古为今用、礼乐教化、以文化人的目的。
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中国的面塑艺术经过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传递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面塑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2008年面塑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
剪纸,又称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
2006 年 5 月 20 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 9 月 28 日至 10 月 2 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流动博物馆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认真观看并学习展板上的历史文化内容。“流动博物馆”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以及邹城当地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学们通过图片和宣讲员的讲解更加直观地认识了各类文物,了解了历史文化故事,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观展板、听讲解员讲述等方式进行探索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对历史文物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同学们通过体验投壶游戏,了解投壶的起源、发展等相关知识,更能充分了解到,投壶不只是一项消遣娱乐的游戏,更是一种蕴含着宋代人文精神的礼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此次活动是弘扬优秀文化、涵养宝贵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窗口。下一步,我校将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力度,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新课堂形式,培育有人文素养、高尚品德、爱国情怀的新时代接班人.